咨询投诉

关于我们

中国企业境外商务投诉服务中心是商务部免费为地方和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的窗口,基本职能是针对我国企业、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在开展境外商务活动过程中遭遇的经贸摩擦、不公平待遇和商业欺诈等,免费提供公共信息、咨询指导并受理投诉,维护我境外商务活动主体的合法权益。

联系方式

电话:010-12335
邮箱:12335@mofcom.gov.cn
网址:12335.mofcom.gov.cn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问题

2016-04-06 15:32:30  来源:商务部外贸发展事务局投诉服务中心
 

一、跨国企业的国际化总体水平偏低

2014全球排名前100位的非金融类跨国公司平均国际化指数64.6%,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指数尚无一家该达到平均水平。入围该名单的3家中国内地企业的平均国际化指数也仅达28.2%2014发展中国家和转轨经济体排名前100位的非金融类跨国公司的平均国际化指数为54.2%,入选该榜单的12家中国内地企业的平均国际化指数仅为19.9%

 

二、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总体不足

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是制造业企业创新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企业经营发展的全过程,涵盖资源获取、研发投入、制造方式、营销体系,以及后续服务诸环节。我国企业“走出去”在全球战略布局过程中,全球产业链意识薄弱,调动自身比较优势和协同创新能力欠缺,尚没有实现从封闭创新模式向开放包容创新模式的系统和根本转变,企业过分依靠自身资源,未能有效在更广阔的全球时空中整合资源,打造全球创新平台,以攀升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位阶和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由于缺少自主构建的全球产业链,缺乏高端知名品牌,多数“走出去”企业品牌国际认知度较低,综合竞争力不足。

 

三、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风险日益多元

我国企业在“走出去”进程中仍频频遭遇诸多风险,一方面使企业在海外既有的合法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同时也迟滞了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我国企业对外投资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地缘政治风险、法律制度风险、项目融资风险、汇率利率风险、国有化风险以及跨国并购带来的机构整合风险等等,而这些风险背后又都反映了企业相关风险预警和反应机制的不健全。

 

四、“走出去”企业核心技术不足

总体上讲,我国“走出去”企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尽管个别“走出去”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个别产业在国际上也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但总体来看,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较弱,协同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还有明显差距。主要表现为产业技术中的核心专利技术少、发明专利行业分布单一等方面。“走出去”企业制造业虽然规模大,产品覆盖范围广,但真正体现制造业竞争能力的高精尖加工工艺和重大技术装备仍然比较落后。由于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我国制造业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不突出,一些行业已经出现由于经营困难而难以维持研发投入的恶性循环,存在产业技术空心化的危险,这已成为我国外向型产业进一步发展和进入国际市场的瓶颈。

 

五、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融资成本较高

相比于国有企业,作为“走出去”主体的民营企业境外投资融资渠道少,金融支持力度不够,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为民营企业海外投资项目提供融资支持时,在贷款审批、额度、利率、优惠政策等方面都存在着“歧视”现象,例如民营企业申请商业银行贷款时,利用海外资产作担保,实施“外保内贷”融资难以有效落实;针对民营经济重点产业、龙头企业“走出去”的财政专项扶持基金有限。

 

六、“走出去”企业整合被并购企业能力不足

存在路径依赖与低端锁定传统思维,缺乏构建由我国企业主导的全球产业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缺少清晰的产业链条,无法在全球范围实现产业链条的有效整合;缺乏对外包业务、营销网络以及不完全契约的认知,造成境外网络建设、公司核心业务和主导产业脱节。

 

七、国际投资并购高端专业人才缺乏

我国“走出去”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专业人才短缺,特别是精通跨文化管理的国际经营管理人才严重匮乏;企业员工组织管理水平不高、对国外风险防控及商机把握的能力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