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境外商务投诉服务中心是商务部免费为地方和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的窗口,基本职能是针对我国企业、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在开展境外商务活动过程中遭遇的经贸摩擦、不公平待遇和商业欺诈等,免费提供公共信息、咨询指导并受理投诉,维护我境外商务活动主体的合法权益。
2025年,北京市最早启动的营商改革举措在北京经开区落地——推行“四个免于提交”改革,逐步推进139个事项实施落地,77种证照材料免于提交也能把事办成。
积极优化营商环境不只在北京经开区展开,在北京两会上,围绕如何提升北京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经营主体的获得感这一话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
“自2024年以来,北京持续优化外资营商环境,增强了外国投资者对北京的信心。为进一步稳固并提升北京在吸引外资方面的竞争力,北京应优化外企全生命周期服务,树立利用外资新标杆。”北京市政协委员、毕马威亚太区及中国主席陶匡淳表示,北京要聚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利润率相对较高等方面,发挥集聚优势,吸引更多外资高技术服务业进入北京。以“两区”建设为契机,争取缩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高技术服务业的“负面清单”,深度推进要素开放和制度创新,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陶匡淳建议,北京市在为外资企业准营政策提供明确指引、提高政策执行的确定性和稳定性的同时,还要畅通政府与各类经营主体的沟通,建立外商投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部门监管协同,与专业服务机构携手,主动了解外企的具体需求,实现精准招商。
2024年,北京市政府聚焦降低负担、激发活力,推出了“无事不扰”企业清单试点改革。截至当年11月底,被纳入清单的企业已达10.5万户,企业发展有了更宽松、更自律的市场环境。
不过,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握奇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郭天光留意到,该项举措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企业政策界定模糊、企业执行过程偏差、企业政策执行不到位、企业服务配套不足等问题。
对此,他建议应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分析,根据企业的规模、行业风险程度、信用状况等因素,对企业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对于信用良好、风险较低的企业,适当减少检查频次,给予企业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对于高风险行业企业或信用不佳的企业,则要加强监管力度,增加检查频次。这既能保证对企业的有效监管,又能减少不必要的现场检查对企业的干扰。
郭天光认为,还应加强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第三方机构等的合作,形成协同监管合力。建立高效的需求响应机制,设立高效、快速、专门的企业服务热线或在线服务平台,确保企业的需求能够及时得到受理。
“北京应大力推进政府服务智能化和数字化,有效优化北京营商环境。”在郭天光看来,政府服务要实现数据资源互联互通,有效利用智能技术,减流程、优服务、提效率,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不跑腿,为北京营商环境打开“创新之门”“科技之门”。 (记者 晏澜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