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投诉

关于我们

中国企业境外商务投诉服务中心是商务部免费为地方和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的窗口,基本职能是针对我国企业、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在开展境外商务活动过程中遭遇的经贸摩擦、不公平待遇和商业欺诈等,免费提供公共信息、咨询指导并受理投诉,维护我境外商务活动主体的合法权益。

联系方式

电话:010-12335
邮箱:12335@mofcom.gov.cn
网址:12335.mofcom.gov.cn


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取得全方位发展成果

2025-01-02 11:00:04  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得到了非洲国家的积极响应,到目前为止,已有52个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以及非盟同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非双方保持战略对话,扎实推进互联互通,成为推动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在满足双方发展诉求的基础上,十余年来中非精诚合作,在“五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果。

在政策沟通方面,中非多层级凝聚战略共识。中非一致强调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与非洲各层级的发展战略进程对接。第一,对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理念、举措、目标等方面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高度契合,坚持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之路,努力消除制约发展的根源和障碍,增强共建国家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各国实现持久、包容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第二,对接非盟《2063年议程》。2015年12月,《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宣言》明确提出,“一带一路”在投资贸易一体化方面与之有共同关切,着力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同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第三,对接非洲国家发展战略。近年来非洲国家的自主发展意识逐渐增强,纷纷制定了发展规划。例如,赞比亚“2030年愿景”、肯尼亚“2030年远景规划”等,均提出要将国家建设成为新兴工业化中等收入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合作重点与非洲国家发展规划的核心关切相一致,奠定了广泛的合作基础。

在设施联通方面,中非多路径为发展打基础。依托“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和经验进入非洲,为非洲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一,助推非洲互联互通。中国支持非洲建设了一批铁路项目,逐渐形成链接非洲大陆的铁路网,同时中国企业还为非洲多个国家建设了公路交通骨干网络;中国与几个非洲国家合作建设的深水港项目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中国企业还承建了刚果(金)、肯尼亚、莫桑比克、多哥、乌干达等多个国家的机场建设。第二,帮助非洲能源自给。由中国支持建设吉布3水电站让埃塞俄比亚彻底告别了缺电时代。中国还支持建设了向马里、塞内加尔和毛里塔尼亚三国输电的古伊那水电站、尼日利亚宗格鲁水电站和科特迪瓦格西波—波波里水电站等,进一步促进了非洲区域电网互联互通、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推动非洲数字转型。中国支持建设的国家光缆骨干网项目,使得坦桑尼亚、塞内加尔、乌干达等国家逐步实现了数字化转型,带动了社会经济转型发展。

在贸易畅通方面,中非全方位解锁贸易瓶颈。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得益于贸易优惠和便利政策,中非贸易往来得到极大促进。第一,不断强化贸易关系。中非贸易总量逐年攀升,中国已连续14年稳居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中非贸易结构不断优化,自非进口农产品成为新的增长点;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出口有力支持了非洲绿色能源的转型。第二,跨境电商发展迅速。中非电子商务合作层次和内涵不断丰富,中非“丝路电商”逐渐成为深化中非贸易合作的重要平台,带动埃塞俄比亚的咖啡、肯尼亚的红茶、喀麦隆的白胡椒、塞内加尔的花生、卢旺达的辣椒酱等直接进入中国市场。第三,加大对非促贸援助力度。中国为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参与中非经贸博览会提供免费展位及多项优惠和便利措施。中国还为非洲产品来华建立“绿色通道”,缩短通关时间。在关税方面,中国积极落实对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零关税待遇承诺。

在资金融通方面,中非多渠道赋能在非投融资。在“一带一路”建设框架下,中国对非投入资金的方式和力度都实现了巨大提升。第一,加大发展援助力度。2013年至2018年在中国对外援助中,对非洲国家的援助占比44.65%。中国还宣布免除与中国有外交关系的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重债穷国、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截至2018年底到期未偿还政府间无息贷款。新冠疫情发生后,中国宣布免除15个非洲国家2020年年底到期的无息贷款债务。第二,发展融资不断拓展。中非发展基金截至2023年10月已累计对39个非洲国家投资超过71亿美元,撬动中国企业对非投融资超过310亿美元,项目覆盖基础设施、绿色发展、数字创新、农业民生、产能合作等重点领域。第三,优化直接投资环境。截至2024年,中国与34个非洲国家签署了双边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与19个非洲国家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有17个非洲国家加入了“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机制。中国在非洲国家参与规划、建设、运营的各类产业园区超过50个,帮助非洲吸引包括中国在内的更多国际资本。

在民心相通方面,中非多领域搭建“连心桥”。为克服新冠疫情带来的冲击,中非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加快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并将合作重点向健康卫生、复工复产、改善民生领域倾斜。第一,加大民生项目的支持力度。在农业领域,中国积极与非洲国家分享农业发展技术,在非洲建成2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在医疗卫生领域,中国在非洲援建百所医院诊所,向多个非洲国家派遣医疗队,提供免费医疗服务。第二,提升能力建设。在职业教育领域,实施“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通过援建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等方式分享中国优质职业教育经验。在教育援助方面,中国设立多个专项奖学金支持非洲青年来华接受学历教育。在治理能力提升方面,中国通过与非洲公务人员的交流,分享中国经济和政治改革经验。第三,推动知识转移和分享。在科技创新领域,中国与16个非洲国家签署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共同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合作推动实施“非洲科技和创新战略”。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中国通过实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和人员技术培训,大力推进非洲的绿色发展。

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非洲发展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上升。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为未来中非合作擎画了宏伟蓝图,中非将继续携手迈向共建“一带一路”的下一个十年,构建新时代全天候命运共同体,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典范。对此,中非需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和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同时积极探讨多方合作,以确保中非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回顾2024年,中国外交勇立时代潮头,展现责任担当,2025年中国将继续发扬全球视野,以中国的稳定性为全球战略稳定提供有力支撑,以中国的确定性应对世界范围内的不确定因素。

(作者宋微 张永晴分别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编译或摘编文章原文均来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