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投诉

关于我们

中国企业境外商务投诉服务中心是商务部免费为地方和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的窗口,基本职能是针对我国企业、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在开展境外商务活动过程中遭遇的经贸摩擦、不公平待遇和商业欺诈等,免费提供公共信息、咨询指导并受理投诉,维护我境外商务活动主体的合法权益。

联系方式

电话:010-12335
邮箱:12335@mofcom.gov.cn
网址:12335.mofcom.gov.cn
当前位置:中国外经贸企业服务网 > "一带一路"贸易畅通与企业实践


促进贸易畅通,经贸合作取得积极进展

2018-12-12 18:20:01  来源:外贸发展局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协同努力,推动交流沟通与务实合作,促进贸易往来,拓展双向投资,打造产业集群式走出去平台,推动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自贸区建设,加大了对沿线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力度,为加快互联互通和经济复苏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支撑。

一、推动与沿线国家交流沟通与务实合作

“一带一路”五通各维度并非相互间完全独立的,而是通过相互支撑实现共同发展。对于贸易畅通而言,各国间发展战略的对接和协同有助于选准方向,加强贸易与投资活动的相互对接和匹配,减少因发展方向不同出现的冲突和矛盾。

1. 一带一路与沿线各国战略加强对接

经贸领域的合作内容丰富、创新层出不穷,受政策环境的影响较大。政府主管部门间的经贸战略对接是推进贸易畅通的顶层设计,对相关工作的开展、降低经贸活动风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已与各个主要的贸易投资伙伴建立了日常的双边经贸交流机制,定期就双方感兴趣的经贸合作事项开展对话和协商,为加强日常协同,反映企业诉求提供了重要平台。为了促进贸易畅通,顶层设计的对接和协同不可或缺。近年来,中方商务主管部门充分利用双边经贸联委会、混委会等现有机制以及区域次区域合作平台,发挥驻外经商机构作用,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交流对话,积极推动政策沟通和战略对接。

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一些国家选择抱团方式开展对外交流,提升自身的国际话语权;另外一些国家则根据自身特点,提出发展目标和计划。中国政府尊重各国的选择,无论是大国、区域组织,还是小国,在都通过各种形式的政策沟通,形成发展对接,谋求互利共赢。除了下文提及的4个区域或国家战略的对接外,中国政府近年来还积极推动了“一带一路”战略同捷克、波兰、乌兹别克斯坦、文莱等国以及欧亚经济联盟的发展战略对接,为各自中短期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国与“一带一路”各国经贸相关的发展战略对接主要涉及三个层面:一是发展意愿的对接。各国通过交流,明确提出自身的目标与方向,有利于增进相互了解,调整各自开展经贸合作的重点支持措施,减少贸易摩擦与矛盾,探讨协同建立降低企业贸易投资风险的保障机制;二是产业的跨境配置和配合。各方提出的重点鼓励行业领域和限制、禁止投资领域的信息,有助于帮助伙伴国企业进行投资贸易布局决策,提高产业匹配效率,避免投资对东道国产生的负面溢出效应;三是为企业参与相关项目提供信息和机会。对于各国在经贸战略中提出的重点项目,企业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加以关注,出谋划策,积极参与,有利于改善项目管理,优化项目推进进程,提高重点项目的完成效率,并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市场机会。

2. 欧盟:容克投资计划

日益完善的合作机制是中欧战略对接的机制保障。1975年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外交关系,1998年双方首次举行领导人会晤,2003年中欧决定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14年中欧领导人就共同打造和平、发展、改革和文明四大伙伴关系,战略定位清晰,合作领域和层级不断拓宽和丰富。中欧在战略层面已经建立了领导人会晤机制及其引领的高级别战略对话、经贸高层对话、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等三大支柱,为经贸战略的对接提供了重要保障。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欧盟不仅受到危机的直接冲击,而且持续面临复苏乏力的困境。在经济动力方面,投资不足成为主要原因之一。尽管各成员国情况不同,但与危机前的峰值相比,2013年欧盟的投资活动下降了15%,对欧盟采取行动、创造稳定经济、金融和规则环境,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提出了要求。

2014年11月,欧盟委员会新任主席容克正式公布了总额达3150亿欧元的欧洲投资计划,该计划被称为“容克计划”。但是,在实施路径上,欧盟并非对投资额大包大揽,而是通过新设立总额210亿欧元的欧洲战略投资基金,吸引和拉动私营部门资金。在资金来源上,欧委会从欧盟预算中拨出160亿欧元,主要用于长期投资项目,而欧洲投资银行则出资50亿欧元,主要用于中小企业融资。欧盟对第三方资金持开放和欢迎态度,寄予中国投资增强欧洲战略投资基金活力。容克计划的基本原则有三条:一是在不增加公共债务的情况下增加社会投资;二是支持关键领域的项目和投资,包括基础设施、教育和研发创新;三是消除行业以及金融和非金融投资壁垒。容克计划最重要的内容是在欧盟层面为项目规划和实施提供支持,包括项目设计过程中的技术援助、创新性金融工具的使用、公私合营(PPP)的应对方案。

容克计划旨在促进基础设施、新能源、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投资。容克计划与“一带一路”倡议理念相通,合作对接空间广阔。

第一,交通基础设施领域。欧盟的泛欧交通运输网(TEN-T)计划把欧洲现有的公路、铁路、机场和运河相连,到2030年建成欧洲统一交通运输体系。交通运输的联通和升级将大幅缩短亚欧间货物运输路程、节省物流成本,提供更多路径选择、满足不同需求,从而为中欧产品进入彼此市场提供便利。长期以来,中国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队伍、技术和管理等方面有优势,支持实力强、有信誉的中方企业参与泛欧交通网络、中欧陆海快线、新亚欧大陆桥等基础设施项目,也欢迎欧方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第二,电力能源项目对接。欧盟在2015年2月公布能源联盟战略框架,计划在2020年前实现10%的电网互联,降低对石油、天然气能源的依赖。加强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推进跨境电力与书店通道建设、积极开展区域电网升级改造合作是“一带一路”的一项重要倡议,容克计划与“一带一路”的对接为双方电网建设和输电设备企业带来新的市场机遇。

第三,数字基础设施领域对接。欧盟在2015年公布5G公私合作愿景,计划在2020-2025年实现5G网络运营。中国在信息通讯领域拥有全球领先的企业。共同推动跨境光缆网络建设,提高国际通信互联互通水平,是信息丝绸之路发展的重要举措,为双方数字基础设施精准对接奠定了基础。

除此以外,容克计划与“一带一路”对接的框架下,中欧国际产能合作和金融合作空间广泛。中国企业在铁路、核电、汽车、船舶、化工、冶金等优势领域有望积极参与欧洲经济发展。欧洲主要金融市场人民币离岸中心日渐成熟,欧洲国家纷纷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国成为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成员,有望为容克计划和“一带一路”的对接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间的合作为中欧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先行经验。2012年的首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16+1)规划和拓展了双方互利合作的前景与未来。在中国宣布促进双方合作的12项举措中有两项同时与“一带一路”倡议和容克计划政策优先高度重合,即中国设立总额100亿美元专项贷款(配备一定比例的优惠性质贷款),重点支持双方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绿色经济合作,以及成立中国-中东欧交通网络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共同探讨在区域高速公路或铁路示范网络建设上的合资合作、联合承包等形式。

2015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中欧经贸高层对话中,双方就“一带一路”与容克计划的具体对接达成以下共识:一是成立联合工作组,包括丝路基金、欧委会和欧洲投资银行,探讨中欧具体联合工作和实际合作方式;二是加强中欧互联互通平台合作,确定可以加强合作的领域和具体项目,为双方投资者和相关企业提供公平的机遇;三是欧委会设立透明的欧洲投资项目门户(EIPP),建立全面的项目数据平台;四是欧委会和欧洲投资银行启动与亚投行的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欧经贸战略对接的双方互补需求较强,但全面合作依然面临不少挑战。其中,双方认知的差异,欧盟尚未完全消除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顾虑;地缘政治、恐怖主义、宗教和文化冲突等造成的安全风险突出;美国的影响等方面可能需要双方在合作中不断磨合和调整。

3. 蒙古:草原之路

蒙古国是中国重要的北方邻国,是世界第二大内陆国。中蒙两国于1949年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在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遇冷后,中蒙关系停滞。1989年,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2003年宣布建立睦邻互信伙伴关系,2011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14年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蒙古国地域辽阔、人口稀少、矿产资源丰富。在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通商历史上,草原丝绸之路是最为典型的中西方商贸通道之一。而中国与蒙古国接壤的草原地带正式古代“草原丝绸之路”的核心地带。中国与蒙古国正在尝试在传统陆地交通联系的天然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区域性战略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自1999年以来,中国一直是蒙古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和投资国。中蒙经贸合作除了两国企业开展的互利合作外,也是中俄两大市场互联互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中俄提供过境运输。两国有着近4700公里的共同边境线和18个对接口岸,双边经贸关系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

2014年9月,蒙古国准备实施“草原之路”计划,通过运输贸易振兴蒙古国经济。“草原之路”计划由5个项目组成,总投资需求约为500亿美元,具体包括:连接中俄的997公里高速公路,1100公里电气线路,扩展跨蒙古铁路,天然气管道和石油管道。

蒙古国政府相信此计划的实施将为本国带来更多投资并带动产业升级,蒙古国的能源和矿产行业也会因此提升到新的水平。据其估计,通过经营中俄间天然气和石油的过境运输,蒙古国将在2020年获得2000亿蒙图的收益。

中俄蒙三方铁路部门经过磋商,已就未来细化合作达成广泛共识。三方确认开展铁路过境运输合作:提升现有铁路运量;研究成立三方运输物流联合公司;采取措施均衡发展并提升乌兰乌德—纳乌什基—苏赫巴托—扎门乌德—二连—集宁方向各区段的铁路运输能力;发展铁路教育机构合作并支持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

“一带一路”与草原之路的战略对接在经贸合作方面可以涉及以下主要领域:

第一,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草原之路战略明确提出的首要计划是跨境铁路建设,还希望通过建设高速公路和电气线路,进一步扩展跨国交通网络。但中蒙俄铁路联通并不容易,轨距标准差异的制约较大。中国铁路采用国际标准轨,而蒙古国则和俄罗斯一样采用宽轨,因此列车在通过边境时不得不进入换轮场,更换车轮。蒙古国国家大呼拉尔(议会)在2014年通过决议,中蒙两国边界的塔温陶勒盖-嘎顺苏海图、霍特-毕其格图新铁路将使用与中国相同的轨道标准。据蒙古国媒体测算,虽然采用标准轨道将导致蒙古国企业短期运输费大幅增加,但从长远来看,这种“互联互通”将给蒙古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第二,以经贸领域的互补性为增强合作的重要契合点。双方互补性较强。轻工产品进出口合作是中蒙合作的重要互补领域,蒙古国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双方共同合作开发的重要项目,两国在劳动力供需方面的合作拥有广阔前景,在旅游、医疗等服务贸易领域也可加强合作。2014年11月,三国在呼和浩特举行了首次中蒙俄旅游联席会议,决定共同推动中蒙俄草原丝绸之路文物考古和旅游线路的对接。

中蒙经贸合作上仍然需要重视挑战;一是双方对外政策的战略认知存在差异。冷战后蒙古国坚持实施“第三邻国”战略,奉行“不结盟、等距离、全方位”对外方针,强调除发展与中俄友好关系外,发展与美、日、欧、印、韩和土耳其等国关系,与日本签订了迄今为止唯一的自由贸易协定。二是中蒙双方合作战略互信需要增强。蒙古国对于“曾经是中国的一部分”的历史有着深深的戒备心理,历史遗留的民族情结很难在短期内完全消除。在希望加强合作的同时不愿意对中国过度依赖,又通过与其他西方国家交好进行制衡。三是中蒙合作领域和环境仍需要不断调试,包括自然环境、基础设施、法律和政策环境,以及民族主义等因素的影响。四是俄罗斯对中蒙互联互通的消极影响值得考虑。

4. 柬埔寨:四角战略

柬埔寨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中国是柬埔寨最大的外资来源国,双方合作潜力巨大、空间广阔。历经60年,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经受住了考验,历久弥坚。中柬关系日益成熟,堪称国与国之间友好相处、互利合作的典范。

2016年10月,习近平主席对柬埔寨进行了国事访问。柬埔寨各界认为,柬埔寨经济社会发展的“四角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是相通和契合的,柬埔寨经济离不开周边和本地区国家的互利合作,非常有必要加强互联互通。中柬两国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经济互补性十分突出。“一带一路”建设将使得柬埔寨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受益。柬埔寨在经济发展中遇到道路、桥梁、电力、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资金等大问题。中国企业赴柬投资具有诸多优势:一是政治优势。柬埔寨政府坚定推行对华友好政策,两国间只有友好合作,没有任何复杂敏感话题;二是区位优势。中柬地理相近、人文相亲,互利合作优势明显;三是环境优势。柬政局稳定,社会安定,市场开放,投资营商环境日益改善;四是资源优势。柬埔寨自然资源丰富,人力资源充沛,人口红利突出。中国在柬埔寨有近百万华侨华人,在柬华商经济实力雄厚,熟悉当地政策法规和风土人情,具有得天独厚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利条件和优势。除此以外,中柬双向人员流动规模增长。柬埔寨来华留学生总数已超过2000人,在东盟各国中位居前列。

四角战略是柬埔寨第二届王国政府三角战略发展策略的延续,其四角的作用分别是:第一角的作用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包括提高生产力和农业多元化、土地改革和扫雷、渔业和水产业改革,以及林业改革;第二角的作用是恢复和重建建设基础设施,包括恢复和重建铁路、水路和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加强水资源管理和建设科学的水利系统,发展能源和输变电网建设,以及发展电信和邮电技术;第三角的作用表现在发展私人经济和增加就业,包括巩固私人经济的发展并积极吸引投资,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增加就业并保障员工具有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为公务员、职员和工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第四角的作用是培训人才和发展人力资源,包括巩固提高教育质量、搞好卫生医疗服务、实现男女平等政策,以及实施合理的人口政策。

中柬正在加快战略对接,双方已签署《促进产能与投资合作谅解备忘录》,加紧制定《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合作规划纲要》,双方在经贸投资、互联互通、能源资源等重点领域务实合作不断拓展。中国企业在柬主要投资电站、电网、制衣。农业、矿业、产业园区、餐饮、旅游综合开发等领域,西港经济特区、国公综合开发试验区、机场、高速公路、水电站、输变电网等一批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两国在农产品质检领域合作,以及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还有较大的需求和空间。

5. 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

老挝是东南亚地区唯一的内陆国家,饱受交通不便、招商引资不力、经济发展后继乏力等问题困扰,也是该地区经济最为落后的国家之一。早在上世纪80年代,老挝就曾提出与其他国家地区相连接,后因资金限制始终没有实现。作为农业国家,老挝的工业基础薄弱。自1986年实行革新开放以来,老挝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为突破困境,老挝政府提出建立“陆联国”的战略规划。推动老挝通过互联互通成为连接周边国家的枢纽,特别是成为中国与东盟地区互联互通的关键节点,上升为老挝的国家战略。互联互通能给老挝带来诸多好处,包括交通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加强将丰富的水电资源供给本国或出口的能力,通过工程资金流动为金融业创造难得发展机遇,以及伴随人员流动增加带来的旅游业迅速提升等。

2016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京欢迎当选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本扬时强调,中国和老挝同为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理想信念相通,发展道路相近,前途命运相关,这是中老关系发展的重要政治根基。为拓展中老全面战略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双方要密切高层交往,保持政治互信高水平;要深化党际交流,促进互学互鉴,加强治党治国经验交流;要对接发展战略,推动务实合作,做好“一带一路”倡议同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中国“十三五”规划和老挝“八五”规划的有效对接;要加强人文交流,发展民心相通工程;要加强安全合作,维护稳定局面;要加强协调配合,深化国际事务合作。2016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中方坚定支持东盟一体化进程,全力支持老挝当好东盟轮值主席国。本扬表示完全赞同习近平主席对进一步发展老中两党两国关系的建议。老挝党和国家新一届领导集体将全面继承和发展同中国党、政府和人民的传统友谊和长期稳定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中国在助力老挝实现从陆锁国向陆联国转变中发挥着积极作用。2010年中老铁路就开始引起各方关注。铁路将从中老边境的磨丁口岸通达老挝首都万象,全长417公里。2014年11月,中国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设计的、中国工程企业承建的、部分资金来源于中国进出口银行优惠贷款的连接陆地与湄公河东孔岛的大桥正式通车。大桥结束了岛上居民依赖于轮渡的历史,而且通过柬埔寨的道路修建可形成便捷的交通路径,从而将柬埔寨暹粒到老挝“四千美岛”的陆地距离缩短200余公里,对跨境旅游将起到重要促进作用。除此以外,中国企业还在积极参与首都万象的市政建设,以及全国范围的道路改扩建。老挝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之一,国家主席朱马里三个月内两度北上中国,出席北京APEC期间的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并作为为数不多的非APEC成员领袖参加APEC欢迎晚宴。

也应该看到,在中老合作中,除各种经济和非经济因素以外,也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例如,在老挝国内也有一些担心,从事汽车物流运输业的人们担心铁路开通会导致其业务量大幅下降;关心环保的人士则担心铁路的开通和过度开发会破坏老挝美丽的自然环境;有人担心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涌入老挝会抢了本地人的饭碗。

、促进与沿线国家贸易往来

有关政府部门协同努力,为企业创造发展机会,减少物流成本过高、信息不对称等障碍对企业与沿线国家开展贸易的影响,调动企业的积性和主动性。

1. 综合政策支持大型成套设备出口

中国产业的全球优势很大程度上是由产业的规模化水平决定的。伴随产业规模化、集成化程度的提高,大型综合性设备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在国内市场上大规模商业化运营积累的丰富经验为海外市场的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与一般制造业商品相比,大型成套设备具有内部磨合好、便于实施、较少出问题等优势。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中国在高速铁路、各类电站、综合工程施工、信息通讯等领域已经具备了全球领先的优势。快速引进中国的大型承包设备,可能帮助进口国在短期内快速提升相应领域的工业生产、环境保护水平,增强其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201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9号)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外贸商品结构调整。强化电力、轨道交通、通信设备、船舶、工程机械、航空航天等装备制造业和大型成套设备出口的综合竞争优势。要大力拓展产业投资。推动我国优势产业产能走出国门,促进中外产能合作,拓展发展空间。鼓励较高技术水平的核电、发电及输变电、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汽车制造等行业企业到沿线国家投资。在境外建立电力、通信、轨道交通等大型成套设备的售后维修服务中心和备件生产基地,带动中国装备和服务出口。

2. 举办进口博览会,积极扩大进口

尽管国际贸易是各国基于各自的要素禀赋、产业结构等进行的互利交换,本质上由市场供需关系所决定,长期的、持续的贸易不平衡仍不利于贸易的稳定发展。通过有效的政府间协同,创造更多贸易机会、减少信息传递中的壁垒和成本,有利于释放市场需求,更好地满足和实现供需对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市场份额。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大规模生产能力,使得中国制造的商品源源不断地满足着全球消费者和生产者的需求。也需要看到,在双边贸易方面,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的不少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平衡问题值得关注,建立有效的交易平台,有利于为供需对接提供重要的窗口和支持,有利于满足中国消费者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2017年5月在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中国宣布将从2018年起开始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既为我国扩大进口提供便利,也为各国开展贸易、推动全球贸易增长搭建多边公共平台。2017年9月,王受文副部长在厦门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中心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博览会正在积极筹备中,将推动贸易更加平衡和可持续。王受文强调,博览会表明了中国政府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心和政策立场,也表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贸易大国。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仅为其他国家产品进入中国提供机会,也将为国际产品进入中国以外的国家提供机会。博览会已成立组委会,各项工作正在积极筹备中。金砖国家对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召开均表示欢迎,并积极鼓励本国企业参会。各方对博览会提出积极建议,希望同时设立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展区。作为促进各方贸易往来的另一举措,金砖国家还计划建立金砖国家示范电子口岸网络,通过交流电子口岸最佳实践,就口岸间数据电子交换、贸易数据共享等议题进行交流等方式,增强各国口岸间互联互通,提高供应链效率。

3. 发展跨境电子商务

作为新的业务形态,近年来中国企业参与的跨境电子商务活动增长较快。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受各国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影响较大。当前仍未形成全球普遍接受的相关国际标准和规范。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间的协同十分重要。商务部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培育电子商务国际竞争新优势。务实推进多双边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和引导国际规则制定,为中国企业走出去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加快推进中-日-韩、中国-新加坡、中国-海合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自贸协定电子商务议题谈判。在APEC、上合组织、金砖国家、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等多边对话机制下,就电子商务议题进行磋商,提出中方关切和建议,促进各方交流合作。积极落实中法电子商务合作备忘录相关工作。在习近平总书记访问智利期间签署了中智电子商务交流合作备忘录,推动双方在企业交流合作、专业人员培训、最佳实践共享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

为了鼓励企业开展积极探索和实践,商务部推动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探索。2013年,杭州被列为首批跨境电子商务贸易的试验区。2015年3月,国务院同意设立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着力在跨境电子商务交易、支付、物流、通关、退税、结汇等各环节的技术标准、业务流程、监管模式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协同发展,破解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难题,打造跨境电子商务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链,逐步形成一套适应和引领全球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管理制度和规则,为推动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杭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推出55项创新政策举措,探索出以“六体系、两平台”为核心的有益经验。“六大体系”包括企业、金融机构、监管部门等信息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体系,一站式的在线金融服务体系,全程可验可测可控的智能物流体系,分类监管、部门共享和有序公开的电子商务信用体系,以及为企业经营、政府监管提供服务保障的统计监测体系和风险防控体系。“两大平台”则为线上“单一窗口”和线下“综合园区”,通过建设这两大平台,实现政府部门间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汇聚物流、金融等配套设施和服务,为跨境电子商务打造完整产业链和生态圈,以更加便捷高效的新模式释放市场活力,促进企业降成本、增效益,支撑外贸优进优出、升级发展。2016年1月,国务院审议决定在广州、深圳、天津、上海、重庆、合肥、郑州、成都、大连、宁波、青岛、苏州12市新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复制推广杭州“六大体系两大平台”经验做法。

4. 支持中欧班列有序发展

中欧班列(CHINA RAILWAY Express, CRexpress)是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组织的,依托欧亚大陆桥铁路运输骨干通道,以集装箱“五定班列”形式组织开展的中欧及沿线国家间贸易运输的货运物流服务,属于国际集装箱铁路联运范畴。其中,五定班列指的是定点(装车地点)、定线(固定运行线)、定车次、定时(固定到发时间)和定价(运输价格)。自2006年中德俄三国铁路部门在京签订协定后,中欧间铁路运输开始零星发展。但普遍认可的第一趟中欧班列则是起始于2011年3月从重庆开行的“渝新欧”。2016年6月,中国铁路正式启用中欧班列统一品牌。截至2017年5月,国内已有31个城市开通了至欧洲地区的中欧班列,还有24个城市开通了至中亚、中东、南亚等地的班列,通达欧洲12个国家的29个城市。

对于境内企业生产的高附加值货物,中欧班列可比传统的海铁联运节约8-20%的综合物流成本。

1:近年来部分城市开行的中欧班列

班列名称及起止点

运行时间

运输历程

首趟班列开行时间

渝新欧:重庆-德国杜伊斯堡

15

11000公里

2011319

长安号:西安-鹿特丹

18

9850公里

2011924(测试)

汉新欧:武汉-捷克、波兰

15

10700公里

20121024

蓉新欧:成都-波兰罗兹

14

9965公里

2013426

郑新欧:郑州-德国汉堡

15

10245公里

2013728

苏满欧:苏州-波兰华沙

15

11200公里

2014317

新疆库尔勒-土耳其梅尔辛

18

9094公里

201475日(测试)

湘欧:长沙-德国杜伊斯堡

18

11808公里

20141030

湘欧:长沙-俄罗斯莫斯科

13

8047公里

20141121

义新欧:义乌-西班牙马德里

21

13052公里

20141118

哈欧:哈尔滨-俄罗斯比克良

10

6578公里

2015228

哈欧:哈尔滨-德国汉堡

-

9820公里

2015613

合欧:合肥-德国汉堡

15

11000公里

2015626

云南昆明-荷兰鹿特丹

15

-

201571

兰州号:兰州-德国汉堡

15

8027公里

2015821

长满欧:长春-德国施瓦茨海德

14

9800公里

2015831

沈阳-德国汉堡

14

11000公里

20151030

深圳-白俄罗斯明斯克

12

-

2017523

资料来源:王杨堃,“一带一路”背景下中欧班列的战略功能及保障机制,开发性金融研究,2017年第3期。

据中国铁路总公司统计,从2011年中欧班列开行至2016年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近3000列,累计运送货物26万标箱(TEU),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200多亿美元。

2:2016年各主要班列货值平均水平

 

箱量(万TEU

货值(亿美元)

平均货值

每标箱(万美元/TEU

每大箱(万美元/FEU

中欧班列(重庆)

3.41

26

7.6

15.2

中欧班列(成都)

3.77

15.07

4.0

8.0

中欧班列(郑州)

2.11

12.67

6.0

12.0

中欧班列(苏州)

1.07

9.77

9.1

18.3

资料来源:王杨堃,“一带一路”背景下中欧班列的战略功能及保障机制,开发性金融研究,2017年第3期。

中欧班列运载货物的平均货值有所提高,货物结构更为丰富。运输的主要货类包括IT产品、汽车配件、机器设备、服装百货、家具建材等(包括日、韩等的过境数据)。其中,自重庆、成都、郑州、武汉、苏州等地开出班列以IT产品、汽车配件、机电产品为主;自广州、东莞等地开出的班列以日用家电、服装鞋帽等为主;自义乌开出的班列以日用小商品为主。班列载货不断拓展,去程货源从IT产品为主逐渐拓展到机械设备、汽车整车及零配件、家居用品、饮食品原料,回程货源覆盖欧洲多国的汽车整车及零配件、机械设备,以及化妆品、酒类和食品等。

目前,中欧班列已经形成经四大口岸进出在三条物流通道。根据2017年初的铁路运行图,共有46条中欧班列运行线(不含中亚地区)。其中,西部通道经阿拉山口或霍尔果斯口岸出入境,主要货源范围为中西部地区,境内涉及30条班列线;中部通道经二连浩特口岸出入境,主要货源范围为华北、华中地区,境内涉及4条班列线;东部通道经满洲里口岸出入境,货源范围为东南沿海及东北地区,境内涉及12条班列线。上述中欧班列运行线路中的出境有34条,入境有12条。

 

1:中欧班列三大通道货源吸引示意图

资料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一带一路”建设快速推进,我国与欧洲及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发展迅速,物流需求旺盛,贸易通道和贸易方式不断丰富和完善,为中欧班列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中欧班列仍然处于发展初期,还存在综合运输成本偏高,无序竞争时有发生、供需对接不充分、通关便利化有待提升,以及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支撑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加强规范和发展完善。

根据《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到2020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运量稳定、便捷高效的中欧班列综合服务体系。中欧铁路运输通道基本完善,中欧班列枢纽节点基本建成,货运集聚效应初显,年开行5000列左右,回程班列运量明显提高。除现有的方向外,中欧班列还将拓展延伸我国西部和南部的国际铁路通道,通达西亚、中东欧、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2:中欧班列枢纽节点规划图

资料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

5. 大型综合性展会效果良好

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俗称广交会,创办于1957年春季,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迄今已有五十余年历史,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采购商最多且分布国别地区最广、成交效果最好、信誉最佳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广交会由商务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对外贸易中心承办。自2007年4月第101届起,广交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历经60年改革创新发展,经受各种严峻考验从未中断,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往来,展示了中国形象和发展成就,是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优质平台,是贯彻实施我国外贸发展战略的引导示范基地。已成为中国外贸第一促进平台,是中国外贸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缩影和标志。

截至第120届,广交会累计出口成交约12335亿美元,累计到会境外采购商约783万人次(注:当届1人到会算1人次)。目前,每届广交会展览规模达118万平方米,境内外参展企业超过2.4万家,2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万名境外采购商与会。

除此以外,商务部外贸发展事务局、投资促进事务局、承包商会、五矿商会、食土商会、机电商会、纺织商会、轻工商会、医保商会等直属事业单位和商协会积极组织、举办各类综合性展会,为减少信息不对称、扩大中国企业和商品的影响力创造了良好的平台(外贸发展局承办的主要展会见表 3)。

3:商务部主办、外贸发展局牵头的主要展会

中国南亚博览会

中国-东北亚博览会

中国亚欧博览会

中国-俄罗斯博览会

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

中国(大连)国际服装纺织品博览会

中蒙民族商品展

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

中国(上海)国际跨国采购大会

中国(昆山)品牌产品进口交易会

中国重庆投资洽谈会暨全球采购会

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

中国-天津投资贸易洽谈会

中国国际日用品消费品博览会

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

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

中国-东盟博览会

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

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

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

 

资料来源:商务部外贸发展局网站。

(三)拓展与沿线国家双向投资

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加的发展态势下,相关促进和便利化政策更为完善,对外承包工程带动扩大对外影响,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顺利推进。

1. 完善走出去促进政策和便利化措施

商务部加强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服务,简化相关手续,提供更大便利。在2014年颁布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出,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为企业境外投资提供权益保障、投资促进、风险预警等服务。其中包括:发布《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国别产业指引等文件,帮助企业了解投资目的地投资环境;加强对企业境外投资的指导和规范,会同有关部门发布环境保护等指引,督促企业在境外合法合规经营;建立对外投资与合作信息服务系统,为企业开展境外投资提供数据统计、投资机会、投资障碍、风险预警等信息。

对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企业通过新设、并购及其他方式在境外拥有非金融企业或取得既有非金融企业所有权、控制权、经营管理权及其他权益的境外投资行为,由企业依法自主决策、自负盈亏。除涉及敏感国家和地区、敏感行业的境外投资需进行核准管理外,其他情形的境外投资均实行备案管理。在备案管理模式下,中央企业报商务部备案,地方企业报所在地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备案。

2017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人民银行外交部关于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方向指导意见的通知。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境外投资便利化水平,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仍然采取以备案制为主的境外投资管理方式,在资本项下实行有管理的市场化运行机制,按“鼓励发展+负面清单”模式,分为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引导和规范企业境外投资方向。对鼓励开展的境外投资,通知提出,要在税收、外汇、保险、海关、信息等方面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为企业创造更加良好的便利化条件。要提高服务水平,加强与有关国家在投资保护、金融、人员往来等方面机制化合作,为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创造良好外部环境。支持境内资产评估、法律服务、会计服务、税务服务、投资顾问、设计咨询、风险评估、认证、仲裁等相关中介机构发展,为企业境外投资提供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商业咨询服务,降低企业境外投资经营风险。定期发布《国别投资经营便利化状况报告》,加强对企业赴高风险国家和地区投资的指导和监督,及时警示和通报有关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重大风险,提出应对预案和防范措施,切实维护我国企业境外合法权益。

2. 对外承包工程带动装备产品、技术、标准、服务联合走出去

根据《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对外承包工程是指中国企业或其他单位承包境外建设工程项目的活动。与普通的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不同,对外承包工程的集成度较高,既需要将设备、施工材料运输到施工现场,也需要根据业主需要为特定的设备提供装配和支持,由相应的专业人员在现场进行施工。近年来,承包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施工完成后的运营和维护,拉长了业务链条。对外承包工程涉及国与国之间的协同,对装备产品、技术、标准和服务的跨国衔接和配合的要求更高。在铁路、信息通讯和工业项目等方面,对外承包工程对相关技术、标准和服务出口的带动效果更为明显。

2016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0589.2亿元人民币(折合1594.2亿美元,同比增长3.5%),新签合同额16207.9亿元人民币(折合2440.1亿美元,同比增长16.2%)。2016年对外承包工程带动出口133亿美元,同比下降17.5%。2017年1-7月,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531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3%(折合775.6亿美元,同比增长0.6%),新签合同额9271.5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24.1%(折合1352.7亿美元,同比增长18.7%)。

3. 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

国际产能合作是指两个存在意愿和需要的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产能供求跨国或者跨地区配置的联合行动。产能合作可有两个渠道进行:既可以通过产品输出方式进行产能位移,也可以通过产业转移的方式进行产能位移。

“一带一路”的产能合作空间广泛,形式多样。在基础设施领域电力产业参与方式日益多样,从最初的设备供货到目前的EP(设计-采购)、EPC(设计-采购-建设)、IPP(独立电站)、BOT(建设-运营-移交)、BOO(建设-拥有-运营)、PPP(公私合营)、并购、融资租赁等多种形式,中国电力企业“走出去”的水平不断提高。“一带一路”区域的产能合作既涉及以轻工、家电、纺织服装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以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为主的富余产能优势产业,又有以电力设备、工程机械、通信设备、高铁和轨道交通为主的装备制造优势产业。

2016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701.1亿美元,同比增长44.1%。从行业分布情况来看,流向制造业的投资310.6亿美元,同比增长116.7%,其中流向装备制造业的投资178.6亿美元,是上年的2.5倍,占制造业对外投资的57.5%,占同期总投资额的10.5%。2017年1-7月,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72亿美元,同比下降44.3%。从行业分布情况来看,流向制造业的投资105.2亿美元,同比下降45.7%,其中流向装备制造业的投资6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降52.4%,占制造业对外投资的58.9%,占同期总投资额的12.9%。

四、打造产业集群式“走出去”平台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经验相对缺乏,而“一带一路”国家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产业配套能力相对较弱。打造集群式“走出去”平台,有助于降低企业“走出去”的风险,提高成功率。

1. 大力发挥境外经贸区载体作用

境外经贸合作区是商务部等部委推动企业集群式“走出去”的重要实践。2006年,商务部公布了《境外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基本要求和申办程序》,宣布建立50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鼓励企业在境外建设工业园区、科技产业园区等各类经济贸易合作区,这一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搭建的新平台由此兴起。随后,企业积极行动,根据东道国实际需求和产业特点,建立了大量境外园区,推动合作共赢与共同发展。

境外经贸合作区已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载体,以及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平台和名片。合作区不仅使我国汽车、摩托车、机械、电子、化工、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在海外形成集聚效应,也降低了中国企业 “走出去”的风险与成本。对于东道国而言,这些合作区吸引了更多的中国企业前来投资建厂,不仅在增加就业、提高税收、扩大出口创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有力地推动了其工业化进程并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升级。

截至2016年底,中国企业共在36个国家建成初具规模的合作区77个,累计投资241.9亿美元。其中,56个合作区分布在20个“一带一路”国家,占在建合作区总数的72.72%,累计投资185.5亿美元,入区企业1082家,总产值506.9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10.7亿美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17.7万个。

2. 大力发挥跨境经济合作区载体作用

跨境经济合作区是指在两国边境附近划定特定区域,赋予该区域特殊的财政税收、投资贸易以及配套的产业政策,并对区内部分地区进行跨境海关特殊监管,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等各种生产要素在此聚集,实现该区域加快发展,进而通过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跨境经济合作区是指在沿边地区由两国或两国以上政府间共同推动的享有出口加工区、保税区、自由贸易区等优惠政策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区。

截至2017年9月,与哈萨克斯坦合作设立了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与老挝启动了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建设,也与越南、蒙古等国推进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是2003年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两国元首达成的两国合作项目,是我国与其他国家建立的首个跨境边境合作中心,是全球首个跨境自由贸易区,总面积5.28平方公里,中方区域3.43平方公里,哈方区域1.85平方公里。2005年中哈两国正式签署协定,2006年3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中国—哈萨克斯坦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有关问题的批复》,同意建立中哈合作中心,并在中方境内建立配套区域,总面积9.73平方公里,作为中哈合作中心发展的产业基地。霍尔果斯边合区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理”的管理模式和“境内关外”的优惠政策,两国公民和第三国公民,无需签证即可凭护照或出入境通行证等有效证件入出合作中心,实现面对面地商贸洽谈和商品交易。中方入区人员每人每天可一次性携带8000元人民币的免税商品出区。受此政策引导,霍尔果斯边合区成为中国西部新兴的旅游胜地和购物天堂,汇聚了来自国外和中国内陆浙江、江苏、上海、广东等地的各类商品,种类涉及服装配饰、鞋帽箱包、建材家居、数码家电、美容护肤、食品百货等领域;区内已有免税店40余家,涵盖了包括范思哲、普拉达、欧米伽、万宝龙等国际知名品牌。据霍尔果斯边检站统计:2016年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出入园人数突破500万人,达到5004426人次,较2015年人数增长36%。

五、推动实施一批重大项目

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成为贸易畅通的重要基础。一批重点项目的实施,为“一带一路”重要区域的贸易畅通提供了有效支持,为缩短物流时间、降低物流成本创造了重要的基础条件。

1. 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公路二期

喀喇昆仑公路是连接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唯一陆路通道,长期以来被两国人民亲切地称为“中巴友谊路”。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喀喇昆仑公路穿越了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两条世界上最大的山脉,又沿红其拉甫河、洪扎河、吉尔吉特河和印度河蜿蜒而下,一直是中巴两国特殊友谊的地标性建筑。但不同于富饶平坦的旁遮普和信德省平原地区,巴基斯坦北部地区有着“地质灾害博物馆”之称。建设初期遗留问题较多,项目区域内地形、地质、水文等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频发,道路状况不断恶化。在中巴两国人员和经贸往来日益紧密的今天,这条“友谊路”的运力远不能满足两国间的陆路交通需求。

早在2006年,中国路桥公司就承接了喀喇昆仑公路改扩建一期项目,恢复2008年巴西北部大地震中遭到严重损毁的喀喇昆仑公路。一期改扩建过程中,经历了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考验,重新恢复了喀喇昆仑公路并实现全线贯通。二期工程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扩建,同时将公路延伸至巴基斯坦腹地,以使喀喇昆仑公路为当地民众出行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2014年2月19日,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和巴基斯坦交通部签署了喀喇昆仑公路改扩建二期项目(雷科特—伊斯兰堡)的谅解备忘录。中国路桥公司向公路局提交了该项目的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由于总长487公里的雷科特至伊斯兰堡项目工程量大,总造价高,中巴双方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经协商确定将该项目分为三个阶段实施。2015年12月,喀喇昆仑公路升级改造二期项目签订商务合同。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负责项目建设,将用42个月的时间,在哈维连至塔科特段之间新建一条全长120公里、双向四车道(部分两车道)的高速公路及二级公路。2016年4月,喀喇昆仑公路升级改造二期开工仪式正式举行。

喀喇昆仑公路的升级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安全环境有着重要作用。喀喇昆仑公路改扩建工程通过提高当地与外界的互联互通水平,对沿线地区经济活动产生重要拉动作用。喀喇昆仑公路改扩建一期项目完工后,从雷科特到红其拉甫口岸的时间从以前的14小时缩短到5小时。直接受益于喀喇昆仑公路改扩建项目的还有沿线的农产品贸易。之前由于路况差并且受堰塞湖阻隔,当地许多农产品由于保鲜问题没有销路。公路贯通后,吉尔吉特以及洪扎地区盛产的大樱桃现在已经摆上了伊斯兰堡市民的餐桌,当地果农的收入有了显著提升。

2. 卡拉奇高速公路

卡拉奇至拉合尔高速公路(苏库尔至木尔坦段)是连接巴基斯坦南北的经济大动脉。2015年4月中国领导人访巴期间,两国签署了该项目的政府间框架协议。卡拉奇至拉合尔高速公路全长1152公里,线路南起巴基斯坦最大港口城市卡拉奇,北至全国第二大城市拉合尔,作为“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将成为连接中国和中亚国家通往卡拉奇和瓜达尔港的交通干线。高速公路的设计时速120公里,双向六车道。2016年5月,纵贯巴基斯坦最大的两个经济强省的苏库尔-木尔坦段高速公路开工,成为白沙瓦-卡拉奇高速的重要部分。该段项目合同金额折合28.9亿美元,是中巴经济走廊的“早期收获项目”之一,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开局工程之一。

卡拉奇至拉合尔高速公路(苏库尔至木尔坦段)于2016年5月6日在巴南部信德省苏库尔市举行了开工仪式,这项工程是中巴经济走廊最大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当天,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为该项目开工揭牌,2000多名中巴各界人士出席了仪式。该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改善巴国交通状况。不仅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还有望成为中国经由巴基斯坦连接印度洋的陆上交通干线。

3. 中老铁路

作为泛亚铁路中线重要组成部分的中老铁路北起中国云南省玉溪市,经普洱市、西双版纳、中老边境口岸磨憨,经老挝著名旅游胜地琅勃拉邦至老挝首都万象。其中,中国段(玉磨铁路)近91公里。玉溪至西双版纳段为双线,西双版纳至磨憨段为单线;老挝段(磨丁至万象)铁路全长418公里,由中方负责建设,将采用国际技术标准,客运时速160公里/小时,货运时速120公里/小时。道路沿线有76处隧道约195公里,桥梁154座(包括跨湄公河大桥2座,设有31个车站。

中老铁路正线全长508.53公里,设计速度为每小时160公里,为国铁Ⅰ级电气化铁路。项目总投资505.45亿元人民币,工期5年,项目预计于2020年建成通车。但2017年9月,老挝副总理宋赛·西潘敦在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时介绍,中老铁路已顺利建成105,有望于2022年竣工。中老政府已商定,两国政府共同出资40%的总投资。其中,中国政府出资70%,老挝政府出资30%,余下的60%由中老两国的国有企业共同投资。中老铁路不仅连接着中国,未来还可能连接泰国乃至马来西亚等国家的铁路,有助于帮助老挝实现从内陆“陆锁国”到“陆联国”的转变。

4. 土耳其东西高速铁路

土耳其自2003年起开始建设高速铁路。第一条从土耳其最大的都市伊斯坦布尔经过埃斯基谢希尔到首都安卡拉全长553公里的线路正在建设中,并将于2007年开始运营,全程旅行时间将从6~7小时缩短至3小时10分。另一条线,安卡拉至科尼亚(Konya)的线路于2006年开工。全程旅行时间预计在70分钟。另有其他几条线连接各大都市,已经规划并将于若干年内建设。2013年12月27日,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视察了由中国铁建总承包建设的安卡拉至伊斯坦布尔高铁二期工程,并参加了萨帕加至科兹卡伊路段的通车测试。2014年1月17日土耳其安卡拉至伊斯坦布尔高速铁路二期主体工程完工。

安卡拉至伊斯坦布尔的高速铁路全长533公里,设计时速为250公里,其中最艰巨的158公里路段由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机械进出口公司以及土耳其两家公司负责承建。中方施工人员最多曾达到300多人,负责高铁的铺轨、电网、电气化、通信等工程,土方公司负责桥梁、隧道等土建工程。中国公司的施工质量和速度都赢得了土耳其有关方面的肯定和赞扬。这条走出国门的中国高铁,在21世纪重振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下,成为亚欧大陆桥的重要路段和中土两国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新标志,也为两国人民间的友谊搭建了一条“新丝路”。土耳其铁路总局局长苏莱曼·卡拉曼表示希望与中方在高铁领域进一步深入合作。土耳其计划建设从土耳其东部卡尔斯省到西部埃迪尔内省长达2000公里的东西线高铁。一旦东西线高铁建设成功,可以把中国与中亚国家和欧洲国家连接在一起,为沿线国家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土耳其希望得到中国政府的有力支持和帮助,同时对与中国合作在第三国拓展高铁合作领域持开放态度。

5. 匈塞铁路

匈塞铁路自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至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全长350公里,其中匈牙利境内166公里,塞尔维亚境内184公里。该项目为电气化客货混线快速铁路,既有单线铁路的增建二线工程及部分区段新建双线,设计最高时速200公里,建设工期2年,建成通车后,两地之间的运行时间将从目前的8小时缩短至3小时以内。

中国、匈牙利与塞尔维亚三国总理在布加勒斯特当地时间2013年11月25日共同宣布,将合作建设连接贝尔格莱德和布达佩斯的匈塞铁路,并立即建立工作组,尽快推进该项目。作为中国-中东欧合作的标志性项目,匈塞铁路建设符合双方利益互补需求。2014年12月,中匈塞三国正式签署合作建设匈塞铁路谅解备忘录。2017年8月,塞尔维亚副总理兼建设、交通和基础设施部部长左拉娜·米哈伊洛维奇(Zorana Mihajlovi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匈塞铁路塞尔维亚境内第一段有望在今年11月份动工。预计2年至2年半完工。在基建方面,中方已经完成了泽蒙-博尔察大桥(TheZemun-BorcaBridge)项目,该项目投资2.5亿欧元。塞方在基建方面总投资预计6亿欧元。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李满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匈塞铁路塞尔维亚第二段也有望在2017年底前签署协议。目前塞尔维亚段进展快于匈牙利段。

匈塞铁路的建成将成为中国产品从希腊到西欧最快捷、方便的运输路径,为中欧间货物贸易的海铁联运提供更好的路径选择。待建的匈塞铁路也是中欧陆海快线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12月,中国、匈牙利、塞尔维亚、马其顿和希腊宣布将一同建设中欧陆海快线,该快线南起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经马其顿斯科普里和塞尔维亚的贝尔格莱德,北至匈牙利的布达佩斯。

六、加快推进自贸区建设

自由贸易协定在推动相关国家互利开放、满足各自利益诉求方面发挥独特作用。自贸协定能够为企业开展国际贸易、跨国投资等经济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是贸易畅通的重要保障。中国政府推动自由贸易区战略,在“一带一路”沿线新建、升级和整合自贸协定,获得了相关国家的积极响应和支持。

1. 自由贸易区战略逐渐成型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持续推进,在多边推进困难的情况下,WTO各成员都在加强区域和双边经贸协定的谈判。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投资大国,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各方为加强对华经贸合作期待增加。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需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同时为各方实现经济危机后的复苏发展创造机会。

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把自由贸易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习主席指出,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加强顶层设计、谋划大棋局,既要谋子更要谋势,逐步构筑起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积极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商建自由贸易区,使我国与沿线国家合作更加紧密、往来更加便利、利益更加融合。要努力扩大数量、更要讲质量,大胆探索、与时俱进,积极扩大服务业开放,加快新议题谈判。要坚持底线思维、注重防风险,做好风险评估,努力排除风险因素,加强先行先试、科学求证,加快建立健全综合监管体系,提高监管能力,筑牢安全网。要继续练好内功、办好自己事,加快市场化改革,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2. 完成东盟自贸区升级

中国—东盟自贸区(CAFTA)是我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自贸区,2010年全面建成,有力促进了双边经贸关系,展现了发展中国家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良好模式。双方的经济总量接近13万亿美元,占亚洲近60%。2015年年1月至10月双边贸易总额达3792亿美元,双方累计相互投资已超过1500亿美元。

为进一步提高本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2013年10月,李克强总理在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倡议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获得了东盟各国领导人的积极回应。2014年8月,中国—东盟经贸部长会议正式宣布启动升级谈判。在李克强总理和东盟十国领导人的共同见证下,中国商务部部长高虎城与东盟十国部长在2015年11月22日分别代表中国与东盟十国政府,在吉隆坡正式签署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成果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关于修订〈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项下部分协议的议定书》。

货物贸易领域,协定主要升级原产地规则和贸易便利化措施,进一步促进双边货物贸易发展。双方同意,企业可以自行选择对46个章节的绝大部分工业品适用“4位税目改变”或“区域价值百分比40%”标准。服务贸易领域,中国和东盟成员在自贸区升级谈判中启动并完成了第三批服务贸易具体减让承诺谈判。

3. 签署中国-格鲁吉亚自贸区

2015年9月,李克强总理会见来访的格鲁吉亚时任总理加里巴什维利,双方确认尽快启动中格自贸谈判。2016年6月,张高丽副总理访问格鲁吉亚,与格总统马尔格韦拉什维利和总理克维里卡什维利就加快谈判达成共识。双方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极大推动了谈判进程。中格自贸协定谈判于2015年12月启动,2016年10月实质性结束,虽历时不到一年,但其间经历了密集的谈判和磋商,是我在欧亚地区完成的第一个自贸协定谈判。2017年5月13日,中国商务部部长钟山会见来访的格鲁吉亚第一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库姆西什维利,并同格鲁吉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部部长加哈里亚分别代表两国政府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格鲁吉亚政府自由贸易协定》。协定正式签署后,双方将抓紧履行国内程序,力争于2017年年底或2018年初使《协定》生效实施。

中格自贸协定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原产地规则、海关程序和贸易便利化、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贸易救济、知识产权和合作领域等共17个章节。在开放水平方面,格对中国96.5%的产品立即实施零关税,覆盖格自中国进口总额的99.6%;中国对格93.9%的产品实施零关税,覆盖中国自格进口总额的93.8%,其中90.9%的产品(42.7%的进口总额)立即实施零关税,其余3%的产品(51.1%的进口总额)降税过渡期为5年。在服务贸易领域,双方对诸多服务部门做出高质量的开放承诺,其中,格方在金融、运输、自然人移动、中医药服务等领域满足了中方重点关注,中方在旅游、海运、法律等领域满足了格方重点关注。此外,《协定》还进一步完善了贸易规则,规定双方在进行反倾销调查时不得使用第三方替代价格,同时明确了未来加强合作的重点领域。

4. 积极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

RCEP是时任东盟(ASEAN)主席国印度尼西亚在2011年提出的机制,参与RCEP谈判的国家包括东盟10国以及中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韩国、日本这6个与东盟签署自由贸易协定(FTA)的伙伴国。其目的之一是恢复东盟的凝聚力。若RCEP成功,将涵盖约35亿人口,GDP总和将达23万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1/3,所涵盖区域也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自贸区。东盟10国与这6个国家分别签署了5份自由协定,而RCEP则涉及消除内部贸易壁垒、创造和完善自由的投资环境、扩大服务贸易,还将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竞争政策等多领域,自由化程度将高于东盟与这6个国家已经达成的自贸协议。

RCEP已经进行了17轮谈判。经济技术合作章节谈判和中小企业章节谈判已经结束。各方在关税减让模式、原产地规则、海关程序与贸易便利化等方面达成了初步共识,但在投资、知识产权及通信、金融等服务贸易方面仍存在分歧。事实上,亚洲区域一体化的进程是全球最为复杂的。一直以来,亚洲面临着一个矛盾现象,即双边自贸协定数量在全球最多,却缺乏统一的自贸安排。虽然各方研究都承认亚洲区域一体化带来的效益最大,但由于各国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甚至历史认知上的巨大差异而难以实现。

如果RCEP能够尽早达成,将对于促进区域内经济要素的优化配置、降低贸易成本发挥重要作用,获得相关国家各方的期待和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的关注。在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推进受阻的情况下,各方对RCEP的期待进一步增强。

5. 推进中国-马尔代夫自贸协定

中马自贸协定谈判于2015年12月启动,历经五轮谈判和一次部长级磋商。根据协定,两国间95%以上的货物贸易产品将实现零关税,双方还就各自关心的金融、医疗、旅游等服务部门做出市场开放承诺,并同意进一步加强在重点领域的务实合作。

2017年9月16日下午,商务部部长钟山与马尔代夫经济发展部部长穆罕默德·萨伊德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和马尔代夫共和国经济发展部关于结束中国—马尔代夫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谅解备忘录》。此前,由商务部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农业部、海关总署等部门组成的中方代表团与马方就双边自贸协定举行了为期两天的磋商,最终结束了各议题的谈判。

6. 启动中国-海合会自贸协定谈判

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简称海合会,成立于1981年5月,总部设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成员国包括阿联酋、阿曼、巴林、卡塔尔、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6国。中海自贸协定谈判于2004年启动,是中国在东盟之后进行自贸区谈判的第二个区域组织,但在启动12年后仍未达成。事实上,中国和海合会早在2009年就结束货物贸易框架下97%左右商品的市场准入问题达成一致。但当时基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国际市场的变化,海合会决定停止所有正在进行中的与全球其他贸易伙伴共计17个国家和地区组织的自由贸易谈判。

2015年12月,海合会外长理事会决定单独重启与中国的自贸协定谈判。中国商务部和海合会秘书处2016年1月共同发布的新闻稿指出,双方于1月17日恢复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于19日原则上实质性结束货物贸易谈判。2016年,双方共进行了九轮谈判,但在服务贸易、投资、电子商务以及贸易遗留问题等方面仍在进行磋商。

七、加大对沿线发展中国家援助力度

“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是传统的接受援助国,部分国家在遭受自然灾害等特殊情况下也需要外部的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努力加大援助,改善民生,帮助有关国家增强参与全球贸易投资活动的能力,提高治理水平。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承诺将在未来3年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600亿元人民币援助,建设更多民生项目。将向“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提供20亿元人民币紧急粮食援助,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资10亿美元,在沿线国家实施100个“幸福家园”、100个“爱心助困”、100个“康复助医”等项目。将向有关国际组织提供10亿美元落实一批惠及沿线国家的合作项目。

提供600亿元人民币援助主要包括提供无偿援助和无息贷款。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中国家可根据民生发展的核心关切问题,与中国驻有关国家使领馆和经济商务机构保持密切沟通,确定优先发展合作重点,提出具体项目需求,在前期论证、协议商签和组织实施等各个阶段通力合作,确保有关发展合作成果早日惠及有关国家和普通民众。

中方将提供20亿元人民币紧急粮食援助。全球超过7000万人急需粮食援助,并已造成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中方将通过多双边渠道向有关国家提供紧急人道主义粮食援助,为第一时间挽救有关国家民众生命、缓解食品短缺、改善营养不良和逐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做出努力和贡献,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提升全球粮食安全水平。

中方将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资10亿美元,使基金规模扩大至30亿美元,以更好地推动南南合作,特别是支持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福祉。

同时,中方将向有关国际组织提供10亿美元资金支持,定向用于在沿线发展中国家合作开展减贫、农业、教育、卫生、环保、工业发展、贸易促进等领域的发展合作项目。中国将把自身发展经验和适用技术,与国际组织的渠道和专业能力相结合,共同实施好有关项目,以更好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