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投诉

关于我们

中国企业境外商务投诉服务中心是商务部免费为地方和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的窗口,基本职能是针对我国企业、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在开展境外商务活动过程中遭遇的经贸摩擦、不公平待遇和商业欺诈等,免费提供公共信息、咨询指导并受理投诉,维护我境外商务活动主体的合法权益。

联系方式

电话:010-12335
邮箱:12335@mofcom.gov.cn
网址:12335.mofcom.gov.cn


中国软件外包企业遭遇内外双重夹击

2013-02-26 00:28:37  来源: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
 

        
        
中国经营网外部需求受到东南融通事件冲击,内部还要面对人力成本上升的压力,中国软件外包企业面临双重夹击。

打单难度大

据21世纪经济报道, 目前,老客户会有一些疑问,新客户会谨慎做决定。 软通动力执行副总裁彭强认为,东南融通事件使得中国软件外包企业的声誉大打折扣。

 我们要向客户解释东南融通只是个案,并且海外外包只是其很小的业务,主营业务是行业解决方案,我们和东南融通不一样。 另一位排名前十的软件外包企业负责人则对记者抱怨,最近几个月,他需要经常做出这样的解释。

一位软件外包企业负责海外业务的总监告诉记者,中国的软件外包产业本来在实力上就不如印度,而东南融通时间让这种差距更进一步放大。 打单时,我们的议价能力变弱了,一旦碰到印度企业,尤其是拿大单子的难度就更大了。 这位不愿公开姓名的软件外包企业人士表示,在打单时,客户会再三盘问东南融通的事,甚至会被质疑自己公司的财报是不是也作假, 虽然将公司财报、过往的项目等材料准备齐全,但是目前打了几单,都没有成功 。

 现在,欧美市场已经形成了 做产品加工到中国,做软件加工到印度 的印象。 彭强表示,印度软件外包企业目前正在利用这个机会,进一步强化欧美客户的这种固有印象。

彭强告诉记者,印度的竞争对手利用这个机会来游说客户,他们会对客户说 与印度相比,发包给中国企业的风险更高 。

人力成本重压

外部需求受到东南融通事件冲击的同时,中国软件外包企业还普遍遭遇企业内部人力成本上升的压力。

人力成本一直是 靠人吃饭 的软件外包企业最大的一笔支出。从行业整体水平上来说,软件外包企业的人力成本约占其主营业务营收的60%-70%,有的甚至更高,达到80%。

 人力成本已经给软件外包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文思总裁陈立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承, 平均而言,整个软件产业每年需要涨薪10%,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薪资涨幅更高,可能达到15%。 

根据记者对多位软件外包企业的调查,目前企业要留住员工,一般对初级、中级技术人员的涨薪幅度要达10%左右;而对于能够提供咨询、实施等综合服务的高级技术人员,一般涨幅需要达到20%,甚至30%;而那些总监级别的员工,需要增涨30%以上。

这样的涨幅,软件外包企业基本难以承受。 软件外包企业的毛利率一般是30%,净利率一般小于10%。 一位行业资深人士透露,软件外包企业的利润很薄,人力成本上升很容易挤走利润,成为企业难以承受之重。

从几家上市的软件外包公司来看,2011年上半年,文思的毛利润率为36.9%、软通动力的毛利率为36.5%、海辉软件的毛利率是33.7%、柯莱特的毛利率为32%左右。刨去运营支出和股权激励支出等后,2011年上半年,文思的净利润率为10.4%、软通动力为8.8%、海辉软件为7%、柯莱特为10%。

由此可以看出,一线软件外包企业的净利润率基本在10%左右。2011年第二季度,文思的净利润为710万美元,软通动力为590万美元,海辉软件的净利润为670万美元,柯莱特的净利润为290万美元。而目前,文思的员工数量为12000多人,软通动力为9000多人,海辉软件6500多人,柯莱特为4400多人。

这位分析人士亦提到,这几家企业都是上市公司,若人力成本给企业造成经营困难,可以通过融资等手段缓解,但是行业中的其他企业就很有可能 栽 在人力上。

 我们公司的毛利率是30%,纯利润不到10%。一旦涨薪,利润就几乎为零了。公司要进行原始积累,要发展,大规模的员工涨薪给公司的压力很大。 一位中型软件外包企业的负责人向记者抱怨,整个公司基本上只能维持现状。

在采访中,软件外包企业的负责人一致表示,人力成本居高不下让软件外包企业时刻处于走平衡木的状态,必须时刻小心翼翼。

 软件外包企业的人数与营收成正相关。 陈立峰表示, 卖人头 的模式决定了软件外包企业要增加营收,就必须增加员工,而人力成本上升,使得一些企业在 接不接订单 上有了更多的徘徊。

陈立峰说, 很多单子都不接了,因为接了也赚不到钱。所以不接。 负责软通动力海外业务的彭强也深有感受,但他表示,有时候为了拿到战略性客户,公司也只好咬牙将单子接了。

 不管盈利情况而接单,这会让软件外包企业处于很危险的境地。 某位行业人士分析道。

更糟糕的是,即便涨薪,软件外包企业也留不住人。软件外包企业全年平均的员工流动率大约在30%左右,跳槽最频繁的是在客户一线服务的初、中级人员。对于他们来说,跳槽是快速提高薪资的 捷径 。有两年工作经历的初级员工,跳槽一般能够涨薪30%,两年跳一次,那么薪资的增加幅度远高于公司每年的调薪。

 一线员工的跳槽率高,对客户服务的影响很大。 一位中型软件外包企业的负责人对此很是头疼, 如果能给员工涨30%的工资,我就忍了。但是涨了30%,企业就不存在了 。

难以释怀的转型

 如果人力成本过高,而中国的软件服务企业的价值没有得到体现,那么这个行业终究会有扛不住的一天。 某知名金融行业软件公司CEO表示。

彭强则对记者表示,以前中国的人力成本比印度低,而现在,中国的人力成本的比较优势没有了, 一直看涨的趋势,终会给中国的离岸外包带来影响 。

除了人力成本,人民币升值也让软件外包企业 雪上加霜 。海外的软件外包业务基本上使用美元来结算,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将美元换成人民币会有不小的损失。

面对这样 不可逆转 的趋势,众多软件企业都纷纷提出要转型。陈立峰表示,中国的软件外包企业惟一的出路就是转型,需要达到软件外包、解决方案、咨询为一体的 三项全能 。

具体来看,这些企业大都采取如下方式:一方面,将软件外包中共性的东西升级为产品与解决方案,再通过对行业与业务的了解,逐步推出行业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总结实施与服务的经验,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

目前,文思正在深入金融、能源行业,软通动力在金融、电信、高科技,柯莱特在金融、石油、钢铁行业都逐渐积攒自己的优势,从外包升级到解决方案与咨询。

但是,前路依然迷茫。 不转型是等死,转型风险极大,可能是找死。 前文所述的软件外包企业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无论是转型解决方案,还是咨询,都需要软件外包企业前期有很大的研发、市场投入,这对软件外包企业的资金实力是个大考验。更重要的是,软件外包企业的转型还需要选对方向,如果方向选错了,那一切的前期投入都将打水漂。

 一个产品与解决方案项目的研究一般需要花费几百万美元,甚至几千万美元。 一位软件外包企业中从事产品研发服务的总监告诉记者,从资金的层面来看,净利润不高、每年积累不多的现状,使得软件外包企业要拿出几百万美元来研发一个项目是 毛巾里拎水 ,更别提还需要 多面开花 。

对于转型行业解决方案与咨询,彭强觉得对于软件外包企业来说 任重而道远 。他表示,目前,在各个行业,中国的软件外包企业没有开发大型核心业务系统的能力。在行业解决方案上,软件外包企业的实力孱弱, 咨询并不是就意味着高端,就意味着利润率更高 。

对于软件外包企业的转型来说,两难之处在于:目前,纯粹的服务型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比较弱,因为靠咨询来驱动,而不能落实到产品上,那么很难实现价值;而如果纯粹是产品型的公司,要大量投入研发,并且客户个性化程度又很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生存也很艰难。

多位软件外包企业负责人一致认为,市场决定商业模式,目前中国软件外包企业 卖人头 的商业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难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