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投诉

关于我们

中国企业境外商务投诉服务中心是商务部免费为地方和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的窗口,基本职能是针对我国企业、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在开展境外商务活动过程中遭遇的经贸摩擦、不公平待遇和商业欺诈等,免费提供公共信息、咨询指导并受理投诉,维护我境外商务活动主体的合法权益。

联系方式

电话:010-12335
邮箱:12335@mofcom.gov.cn
网址:12335.mofcom.gov.cn


目前国内商业智能(BI)已经进入人才储备期

2013-02-26 00:15:55  来源: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
 

        
        
  Business Objects全球服务部大中华区总监张晓军,谈起6年前刚刚进入商业智能领域的情景,他说那时的行业还是一个朦胧的初期。短短6年,整个商业智能市场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速度高速发展,并于2007年成为行业整合的焦点。 



  他告诉记者, 当前不管对开发商来说还是对客户来说,商业智能人才还存在断层,处于一个供不应求的状况。  



  但是,张晓军认为虽然商业智能市场增速很快,但就总体应用来说,依旧局限在高端的应用,还没有在企业中普及。因此,可以说目前中国商业智能市场状况总体上还处于 冬天 。但是他指出 冬天 的另一层意思就是离 春天 不远了,中国的商业智能市场会很快迎来自己的 春天 。 



  2006年,Gartner 公司对1400名CIO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当年商业智能将超过安全性成为企业首要考虑的技术问题。Gartner 公司预计当年BI软件新许可证的销售额将达到25亿美元。 



  在企业信息化方面,中国的市场普遍落后欧美地区几年,因此此项调查向我们展示了商业智能在中国的光明前景。不过赛迪顾问近期发布的《2007年中国商业智能应用市场白皮书》指出,2007年中国商业智能应用市场仍然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长速度出现阶段性放缓。赛迪顾问认为,这主要是由于2004 2006年的推广热潮退去之后,商业智能用户趋于理性,更加注重投资回报所造成的。同时,从另一层面也表明了整个市场正趋向成熟。 



  相比于快速增长的市场,人才的增幅要慢的多。因此 冬天 意味着正是人才储备的最佳时机。 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对于开发商和集成商来说,只有在这个时候进行扎实的人才培养和储备,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先机。 谁能够这么做,谁最早这么做,谁就会在商业智能领域领先一步。 张晓军说。 



  对于企业来说,当ERP这些传统的信息化项目在企业中普及后,商业智能正在成为企业核心的竞争力。同时,相比于其他信息化项目,商业智能对人员的依赖性更强。这就需要企业充分重视培养或吸收商业智能方面的人才,在让他们为高层的战略决策提供强有力支持的同时,帮助企业把商业智能真正固化到企业的流程当中。 



  对于个人来说,这个快速增长的行业正迫切地需求大量的人才。它为个人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蓝海,在这个蓝海当中,人才的竞争还相对缓和,及早地进入将会为自己打下基础,等待真正繁荣时,就会赢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业内人士来说,抓住当前这个时期进行知识的储备和经验的积累,也会帮助自己在市场爆发时,使个人价值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



  商业智能三类人才 



  商业智能所需的从业人才从职能角色上可以分为技术、顾问、分析,从行业分工上则可以分为开发商、集成商和企业用户。 



  在开发商、集成商和企业用户内部都需要有相应的技术人员,对于开发商和企业用户来说,这些技术人员和其他的IT技术人员所需的技能没有什么区别。比较特殊的是集成商中的技术人员,由于集成商需要根据招标的情况来确定实施哪一个企业的解决方案,因此它的技术人员就需要有很好的学习能力,能快速地熟悉新的产品,掌握新的实施方法,但是在技术深度上要求不是很高。 



  对于商业智能的分析师,张晓军认为 这类人才还比较少,在国外市场上,他们的薪资水平较高,并且工作相当稳定。  



  分析师的工作就是能根据业务的需求,从数据中生成相应的报表,为决策提供支撑。相比与其他的业务人员,他能够更高、更广、更深入并且更数据化地对业务进行分析。因此,他的思路一定不能陷入在日常的业务当中,必须超脱出来,并且要具有一定的抽象能力,同时能熟练运用分析工具,学会用数据说话。 



  最后,分析人员需要面对企业日益增多的业务需求,这种需求来自企业的各个层次,从高层到中层再到底层。而这些需求又是发散的、创造性的(不像ERP等系统会把流程固定下来,商业智能的使用更倾向于个人的理解)。因此分析人员还需要很好的沟通能力,能快速地满足各类人员的动态需求。 



  这类人才需要有很强的IT背景,同时又必须有较深的行业经验,了解公司的业务,是一种复合型的人才。他们通常来自企业内部那些了解业务的IT人员或者懂IT的业务人员,当然也可以外部引进。 



  需要注意的是,分析师不同于数据挖掘员,数据挖掘员需要对数理统计知识有很深的研究,是专业型的人才。同时他们是一种更加高端的需要,一般只存在于大型企业当中。而分析师则存在于所有实施了商业智能的企业中,由业务人员或IT人员兼职承担。 



  对于顾问型的人才,张晓军也认为,相对于中国快速增长的市场,顾问型人才还处于一个断层。而顾问型人员不仅需要有商业智能领域解决方案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理解用户的商业智能的需求,并能够把商业智能的理念传达给客户。 



  因此,一方面,他需要擅长沟通,能够说服、影响、推动用户。另一方面,他要能对BI的需求有很好的理解。这需要他不仅熟悉业务,同时具有一定的管理理念,并能掌握一套具体的方法论。 



  作为在商业智能领域工作了5年的资深顾问,罗永辉对此深有感触。 客户说出一个需求,你就能看出他背后的意思,能够把客户的需求抽象出来,把他的经营逻辑和管理原理提炼出来,并且能落实到纸上。这样才能真正抓住用户的需求,并且能够很快实施。而不是客户说什么就做什么,最后只能使项目失败。 罗永辉也坦言未来会在业务知识和这种理解、提炼能力上进行强化。 



  对于已经从事商业智能的顾问们,张晓军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建议他们要多参与项目,多积累相关的经验。同时一定要主动地去和客户内各个层次的人员沟通,从一般的人员到中层的执行人员到高层的决策层,都不能忽视。最后,就是必须有自己的想法,保持积极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