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境外商务投诉服务中心是商务部免费为地方和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的窗口,基本职能是针对我国企业、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在开展境外商务活动过程中遭遇的经贸摩擦、不公平待遇和商业欺诈等,免费提供公共信息、咨询指导并受理投诉,维护我境外商务活动主体的合法权益。
到2027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力争降到13.5%左右,对于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有怎样的意义和作用?推动物流与产业联动协同降成本,《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作出怎样的部署?如何通过政策引导物流企业采用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在11月28日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相关部门负责人逐一作出回应。
《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力争将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至13.5%左右。“实现这个目标对于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将至少在4个层面产生重要影响。”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张世昕介绍说,在宏观层面,降低国民经济运行成本。实现这一目标后,对比2023年的社会物流成本水平,可节约社会物流总费用1万亿元以上,将有效降低国民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运行成本。在产业层面,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实现这一目标,将减少不必要的物流环节和成本支出,有力增强制造业发展动能,促进转型升级。在区域发展层面,促进生产力布局优化完善。实现这一目标,将进一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推动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形成就近配套的完整产业生态,形成“产业集群+物流枢纽”的新模式,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撑。在社会民生层面,进一步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实现这一目标,将推动企业提升物流效率,改进物流服务质量,为广大老百姓提供更加方便快捷、更加多样化的物流服务。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物流总额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接近90%。“针对我国制造业比重比较高的特点,必须深化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通过物流和相关产业的协同创新降成本。”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贸易司负责人吴君杨介绍,《行动方案》重点从提升物流企业的综合服务能力、加快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推动重点领域产业链供应链的融合发展三个方面进行部署。
《行动方案》提出,首先要引导大型物流企业扩大运力规模,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物流企业。促进中小物流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在专业化的细分领域“深耕细作”,培育特色竞争优势,推动物流企业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时效和便利度,更好满足实体经济对物流的需求。
其次,重点推动大型工商企业构建集采购、库存、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供应链体系,开展精细化管理,加快库存周转。鼓励大型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优化物流流程,共建设施设备,对接信息系统,推广运用综合性供应链解决方案。同时还要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健全城乡商贸流通网络。
再次,聚焦大宗商品物流领域,要布局建设大宗商品储运基地和资源配置枢纽,发展大宗商品供应链组织平台,提高供需的匹配度。对适宜的大宗商品推广集装箱全过程运输,推动大宗商品物流向精细化转变,要加强国际供应链的共建共享,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国际物流枢纽中心,推动内陆港建设工程。鼓励企业深化国际物流合作,共建共用海外仓储设施。
“此外,相关部门还将出台大容量储能电池铁路运输相关技术标准,发展新能源汽车集装箱运输。”吴君杨补充道。
对于如何推动物流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吴君杨表示,首先强化物流信息的开放互联,其次支持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此外还要创新应用场景。“在具体的支持政策方面,相关部门将支持符合条件的物流技术装备纳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有关研发制造企业可享受相关的税收优惠。同时相关部门将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类政策手段,支持传统物流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支持物流设施设备数字化升级,推动企业积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记者 邵志媛)